源自饭后百步走的传统文化,走步机正迎来市场新风口

分享到:
武汉视窗 • 2019-08-20 EG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俗语从小伴随着我们成长,作为中国人,可谓是妇孺皆知。邯郸学步、百步穿杨、安步当车、五十步笑百步,这些关于走路的历史典故,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中。可以说走路这种运动方式,是属于中国人的,我们的内心之中就有着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如今,走路这个日常行动的确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代步工具,城市空间,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让走路变成一项纯粹的物理运动。选择散步和徒步旅行的人——几乎只剩下了老年健身团。迟缓的步行也不再能让走路者看到不同的景观,在城市中走上一两个小时,而周围的景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是完全可能的事情。渐渐地,人们用更多的便利方式替代走路,也用更加激情动感的运动方式替代走路,但我要说的是,走路依然具有它得天独厚的不可替代性。

人类习惯在想事情的时候踱步,仿佛我们大脑的某些部分是捆绑在双腿上的。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保持着边走路边思索的习惯,他们包括哲学家、演讲家、诗人、画家、物理学家等等,而他们的成果也证明了这个方法非常有效。研究者们难以确定究竟是直立行走解放了头脑,还是大脑进化促成了直立行走,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脑与双足——人类身体的两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行走有助于他们在不经意间获得灵感。在古罗马时期,演讲家们也喜欢走来走去,因为需要借助一些方位提示来记忆长篇的演讲稿。苏格拉底素以在雅典闲逛找人辩论并惹怒对方而闻名。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将边走路、边思考这一哲学习惯发扬光大。受哲学影响,古希腊的许多建筑都兼具了“散步”功能,例如整列的柱廊。哲学家和市民们就这样一边走路,一边谈论哲学,人类思想也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成熟。

反观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城市设施的完善、出行方式的改变,一切都在向着便捷省力发展,但对于“走”这件事,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近几年来,人们对健康愈发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某些出行工具,尽可能的多走一走。尽管人们拥有较高的健走热情,但如何健康并有效果的走,成为了一项新的课题。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栏目近期播出一期关于走路姿势对身体影响的内容,看似极其简单的走路其实内有乾坤,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刘强医生对走路姿势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刘强医生建议走路姿势要注意三点:脚尖准、脚跟稳、摆腿狠。错误的走路姿势会对膝关节造成较大损伤,起到折寿的副作用。

无独有偶,远在英国的BBC电视台近期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讲述如何通过正确的走路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片中介绍道:很多人认为走路的效果不如跑步好,但其实核心问题在于心率值的保持,尽管走路的运动强度较低,只要保持恒速,而且持续时间足够长,从热量消耗角度而言,依然具有可与跑步媲美的运动效果。

 

回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姿势要正确、速度要恒定、持续时间长、可自由支配时间、不受天气影响、保证运动安全等等方面,家庭无疑是适合人们健康走路的最佳场所。有需求就存在商机,走步机这一全新的健身器材品类应运而生。走步机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日常运动需求,清晨起床走一走、上班办公走一走、饭后消食走一走、晚上追剧走一走、全家轮流走一走,不用专门更换运动装备,一身简单的起居服,无时无刻都可以踏上走步机开始运动,无意识地为用户构建了一种理想型的运动生活方式。

在我们日复一日,无意识地使用身体的时候,走路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回归,在现代都市中漫步,我们会感到自己同自己的身体有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正如古人一样,在漫步的同时思考问题,当今的我们,更应该在漫步中聆听内心的声音,遇见更好的自己,点亮自己的智慧人生,思考问题时不妨走上一公里,如果还想不明白,那就再走上一公里。

J

意见
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