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而国防安全与建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荣辱兴衰。【作者:一泓;来源:通世智库;编撰:张小青】
作为一名曾经为共和国的安宁奉献过青春与热血的人,在欢度国庆节的时候,我越来越深深地感受到,以爱国为根基,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培根铸魂,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会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
这种感受,与我数十年前亲历的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大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4年元旦之夜,我奉命随部队开赴广西前线执行作战任务。
那一年,我24岁。在空军地空导弹某部基层连队任副指导员。
战地生活,紧张艰苦,险象环生。
连队驻扎在山坡上,四周长长的草丛中,冷不丁的会窜出几条形形色色的蛇,令人毛骨悚然;住的简约钢架房顶上,时不时会掉下来像筷子长,浑身长满“脚”的红彤彤的大蜈蚣。
夏日,边境天气奇热,温度高达40多度,因不适闷热潮湿的环境,有的战士长出“股癣”或“烂裆”。
吃的用的水,是用水车从十几公里以外的泯江拉来的永远混浊的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使用。
我们的作战阵地,离敌人的机场直线距离,只有十多公里,时常能听到敌军打来的隆隆炮声,还不时可以看到炮弹落在我边境山顶上卷起的碎石与硝烟。
距离我军阵地最近的敌军用机场,战斗机起飞升空后,十几分钟即可飞临我军阵地上空。每天,战斗警报频响,一天跑七八次警报是家常便饭,每个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高度警惕,不敢懈怠,真正使人感受到什么叫枕戈待旦。置身战地,方知生活之艰苦、条件之恶劣、环境之危险,战斗随时可能打响。
一年多的战地生活,有三件事对我说来刻骨铭心。
第一件事是亲历了让我终生难忘的战斗,目睹和见证了地空导弹拔地而起,直射苍穹的实战发射。
1984年3月28日下午,我营全体指战员,果断抓住稍纵即逝的70秒战机,密切协同,一举将入侵我国领空进行侦察窜扰活动的一架敌空军米格—21P型侦察机击伤。战后,全营荣立集体三等功,营长周洪秋等4人荣立二等功,极大地激励了官兵的斗志,鼓舞了部队士气,也使我这个青年军人,有幸切身体验了参加保卫祖国神圣领空的荣耀与自豪。
参加战斗荣立二等功的两名指战员
另一件事,是我怀着深深地敬意,拜谒了距我们阵地不算太远的一座烈士陵园。
我静静地伫立在一座座坟茔前,凝视着墓碑上镌刻的名字与出生年月,想象着他们为国捐躯时,冲锋陷阵的英雄壮举。长眠在这里的英雄烈士,牺牲时有的才十八岁。此时,有一句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瞬间跳出我的脑海:“军人比其他一切人更虔诚祈祷和平,因为他必须承担战争带来的最深重的创伤。”蓦地,引起我深深的共鸣。特别是面对这一个个已逝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使人更容易想起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那极富深情的缅怀:“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禁不住潸然泪下。
人在战地,身临其境,顷刻间使人对唐朝诗人王翰的那首《凉州词》感同身受。觉得那含蓄而又真挚动人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就是写给那些保卫家国,横刀立马、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英雄将士的。他们是真正的热血男儿,国之功臣。于是我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内涵,有了植入骨髓的认识与体会。这个和平时期容易被忽略,看似平常,实为重要的哲学问题,在亲历了战争之后,会使人更加关注、深思与珍视。
第三件事就是战争改变人。同年4月28日,祖国西南边陲,有个叫李海欣的战士,他的名字迅速传遍祖国大地。他是一名代理排长,率领14名战士守卫142号高地,打退了敌人一个营和一个特工连几百人的六次轮番攻击,用鲜血和生命坚守了高地,他牺牲时年仅22岁,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战斗英雄”,他坚守的高地被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这位英雄,让我永远记住了他名字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我所在的连队里,有一个战士同他都是河南临颖县的同乡,同一年入伍的兵,不同的是二人分别在广西和云南方向守卫祖国的领土,李海欣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老山主峰”。
而我的这位战友电话班长,打完仗在广西前线解甲归田。临行前夜,他向我道别。说:“副指导员,能不能把这个送我留念。”借着月光,见他手里拿着一本我曾借给他的《花木兰》豫剧唱词。
战地,身无长物,我知道他酷爱河南家乡戏豫剧,就拍拍他结实的肩膀说:“带上吧,别的也没有什么能送你的!”
斗转星移,三十七年过去了,至今他在战地上为战友们演唱的激越情景,犹如昨天一样历历在目,余音绕梁。我一直想念这位爱唱河南戏的战友,一直牢牢记住了李海欣这位战斗英雄的名字。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亲。”其实,人生有时候就是一场历练,一次出征,一种感悟。
经过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和生死考验,使我对生命、友谊、事业等诸多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有了更真切的认识,更深刻的感受。可以说大凡当过兵和上过前线打过仗的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什么难的事都不怕,什么屈辱都能扛;对什么高官厚禄、名利得失、金钱地位,淡然置之,视同秦越。而对生命健康、人间真情、战友之谊、家国情怀和浩然正气,则视同拱璧、推崇备至,终其一生都会将以下这些东西看得最重要、最珍贵。
——生命与健康。生命是高堂给予的,一个人的一生,生命只有一次,一个鲜活的生命和健康的体魄,一旦星落玉陨,受伤致残,带给父母、家庭、亲友的是难以承受的极大痛苦,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但有道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为一名军人,忠于职守,保家卫国,为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不怕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是军人的天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战争的严酷性,使军人战后更加敬畏生命,关爱健康、珍惜真情,无论是平素风和日丽的日子,还是遭遇风霜雨雪的逆境,他们都会初心不变,意志不减,将生命与健康,永远作为一切事业奋斗与成功哲学中的“一”。没有生命和健康这个“一”,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零。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了。
——家国与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中华民族历代爱国文官武将,仁人志士,层出不穷,群星璀璨,使我华夏大地锦绣江山安然无恙,稳如泰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即家国情怀,胸怀天下,情系百姓。
家国,是精神成长的沃土,灵魂栖息的长青树;情怀,是具有文化自觉的人,忠于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一种浓浓的“人民情结”,是对家园的一种守望与呵护,更是建设强大祖国的一种“担当使命”。
家国与情怀,同忠诚与真情密不分,共生同行。青春年华未经硝烟战火之洗礼,生死离别之考验,重大疾病之折磨,天灾人祸之祸害,穷困潦倒之落泊,诬告诽谤之毁誉,冤假错案之打击,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未必是好事,因为一个人即使到了“知天命之年”,也未必能体会到在战场上,一滴水比一桶金重要;生死与共比荣华富贵重要;并肩战斗比利益共享重要;战友之情比金钱地位重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时金山银山换不来一滴救命的水,一列火车钱币也包扎不了一个流血的伤口。
硝烟弥漫的战场,只有同生死共命运的战友,才会舍生忘死去伸出援救之手。
——事业与追求。“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一个人的事业与追求,只有与祖国的事业和命运融合在一起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我从青春年少到霜染两鬓,至今对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邓稼先、钱学森等英雄模范人物,钦佩至极,推崇备至。从这些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身上,让我看到了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榜样,什么叫理想信念的力量。
论身份,雷锋只是一名普通战士,焦裕禄是一名县处级干部,王进喜是一名产业工人,史来贺是一名“村支书”,邓稼先和钱学森是以科学报国的两位知识分子——科学家。但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共和国的巨大贡献,谁人能与其比肩?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人们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角度,但是否有益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应当是一条最根本的标准。
“不畏浮云遮望眼”,经历过战争的人,不管年龄大小,大抵重情讲义,格外懂得珍惜,更清楚没有生命与健康,没有家国情怀与忠诚真情,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同一桌山珍海味,缺少食盐与作料,索然寡味。
在战火中淬炼过的人们知道,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他官有多大,钱有多少,名气有多高,坐拥多少财富,而关键看这个人为国家和社会做了多大贡献,给他人带来了什么益处,温暖过多少人,帮助过多少人,照亮了多少人。【作者:一泓;来源:通世智库;编撰:张小青】
【作者简介】
一泓,当过知青插过队,从军24年打过仗。酷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乐意咀嚼和践行自己曾写得一首小诗:
不惟一己活,
常为大我博。
甘苦谢天地,
忧乐向家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后在《空军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半月谈》等报刊,以及诸多网站刊登新闻作品、诗歌、散文、理论文章数十万字;编著出版《石破天惊》《青春岁月军旅情》等书。